欢迎访问365bet投注开户网站!
您现在的位置:首页 >> 区县之窗 >> 正文

荥经县用“扶智+”变“输血”为“造血”

 【2017-12-28】 【 】 【关 闭

    荥经县坚持“扶贫先扶智,治穷先治愚”的工作思路,在脱贫攻坚进程中,用“扶智+”变“输血”为“造血”, 确保贫困群众能靠自己的努力早日实现脱贫致富。

“扶智+优化教育”促增智。一是优化资源配置。实施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项目计划,投入资金1667万元新建改造校舍2.32万平方米,配置教学设备14000余套,12所农村义务教育学校达到标准化建设要求,有效提升农村薄弱学校教学硬件水平。二是优化扶助体系。加快完善集“免、减、奖、助、贷、补”多位一体的贫困家庭学生扶助体系,对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全面实施幼儿保教费免除、义务教育“三免一补”、高中(职高)大学教育资助补助等一系列扶助政策,2016年到2017年春季,累计扶助贫困学生18396人次,其中建档立卡学生398人。三是优化社会公平。实施特殊教育提升计划,不断提高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普及程度。全县特殊教育在校学生115人,适龄残疾学生入学率达到99%。对12名特殊儿童开展送教上门达50余次,对7名特教学生实行“特教+职教”模式,让特教学生也能学得一技之长。同时,同步推进“康宁爱心助学”“春蕾计划”“滋蕙计划”“雨露计划”等帮扶活动,保障贫困学生学业生活和身心健康。

“扶智+务工培训”促就业。一是提供岗位促就业。大力实施“就业增收工程”,拓宽贫困户劳务收入渠道,确保有劳动能力的贫困家庭至少有一人就业。截至目前,组织现场招聘会5场,开展送岗位下乡活动13次,累计提供就业岗位2216个,现场参加应聘和咨询人员约有2万人次,其中贫困户家庭劳动者9人与用人单位达成用工意向。二是培训服务提技能。为贫困家庭成员提供技能培训服务,在大田坝乡同乐村开展病患陪护专项能力培训,在龙苍沟镇万年村、民建彝族乡建乐村、民建彝族乡大坪村开展切配工专项能力培训,在青龙乡沙坝河村、烟竹乡莲花村开展中式烹调师劳务品牌培训。按每人50/天的食宿、交通补助政策,为参加技能培训的贫困户家庭劳动者发放补助。截至目前,培训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劳动者202人,发放食宿、交通补助3.26万元。三是公益岗位重开发。注重开发卫生保洁、交通秩序维护等公益性岗位,上岗人员按300/人·月发放补贴,并以大田坝乡同乐村、民福村为试点,有针对性地开发了留守老人和儿童看护农村公益性岗位,吸纳3名经培训的贫困劳动者就业,上岗人员按400/人·月发放补贴。截至11月,我县开发农村公益性岗位281个,累计吸纳309名贫困家庭劳动者就业,发放补贴6.78万元。

“扶智+农民夜校”促提升。一是教学质量有保障。通过整合远程教育站点等资源,依托党校等师资力量,每月组织党建理论讲师在农闲时间深入基层为农民上党课,授课内容具备开放性与针对性,对贫困户、留守家庭、返乡创业人员等都设置了不同的授课内容。采取定期不定期调换各夜校讲师的方式,丰富教学内容,增强夜校吸引力。二是监督管理有制度。建立健全夜校制度并上墙,规定每村每月开课23次,每次两课时以上。授课前需签到,确保参学率;授课时需有记录本,确保学习质量。采取每月抽查签到表与记录本的方式,加强监督管理。并通过发放调查问卷、实地走访调研等方式,收集夜校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,通过调查发现问题8个,目前全部解决;发现农户需求新教材5种,赓即联系电视台,制作专题教育片。三是宣传示范有效应。重大政策宣传贯彻、重要时事政治学习等,推行利用夜校来开展,巩固夜校在农村的重要地位。各乡镇及时上报各村夜校开课信息,据此评选出“优秀”、“良好”、“一般”三个等次,对先进夜校给予宣传推广,对后进夜校给予通报批评。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“扶智+产业技术”促增收。一是技术培训掀热潮。县技术服务团与贫困村驻村农技员、非贫困村技术巡回服务小组密切合作,共同掀起了产业扶贫技术培训的热潮。今年以来,全县共开展农业扶贫集中技术培训指导200余期,培训贫困村农户和贫困户10000余人次,发放技术资料20000余份(册)。二是示范新型强培育。我县对科技示范户和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始终强抓不懈,2017年培育贫困村科技示范户150余人,其中贫困户40余户。同时,结合产业特点,做好贫困村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。今年以来,组织农业科技示范户和新型职业农民开展技术培训279人次,县内外考察活动2次。三是县乡齐心同发展。驻村农技员走村串户走访贫困户,手把手耐心指导科学种养。县技术服务团深入基地,现场把脉问诊提对策。为巩固指导实效,县技术服务团精心制作挂图,以本县特色种养基地为背景,以茶叶、重楼、猕猴桃、生猪、肉羊、长毛兔、肉鸡7个主要产业种养技术为内容,印制彩色挂图5000份,由驻村农技员根据贫困村、贫困户产业发展需要进行发放张贴,有效吸引了贫困村、贫困户对本县特色产业发展的关注,提高了科学种养水平,激发了产业发展的信心和动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