雙弦之美:箜篌為何是唯一能「穿越」東西方文化的樂器?

雙弦之美:箜篌為何是唯一能「穿越」東西方文化的樂器?

在中國數千年浩瀚的樂器歷史長河中,有一種樂器名為箜篌(kōng hóu),它曾以其清越空靈的音色與華麗高雅的造型,在宮廷與文人雅士間獨領風騷,後卻沉寂百年,幾近失傳。它是一種古老的彈撥樂器。作為一種樂器,箜篌的命運跌宕起伏,從漢唐的盛極一時到明清的逐漸銷聲匿跡,再到二十世紀中葉的浴火重生,其背後不僅是一件樂器的起落,更是中國音樂文化傳承與革新的縮影。

本文將深入探討箜篌與其起源、不同形制、失傳原因、現代箜篌改良,以及它在當代文化中的新篇章,為讀者呈現這件古老而神祕的樂器的完整故事。

一、 古代箜篌的源流與形制:三足鼎立的輝煌

箜篌的起源眾說紛紜,但最早的文獻記載將其與漢代聯繫起來。根據辭典中的記載,《史記封禪書》載:「於是禱祠太一後、土始用樂、舞益召歌兒,益召歌兒作二十五絃及空侯琴瑟自此起。」這表明漢武帝時,使樂人侯調奉命侯調始造「空侯」,以用於用樂舞益祭祀太一、后土的樂舞。《風俗通》、《通典》則說是侯調所作。因制器的制器的人姓侯,且演奏時發出「坎坎」之聲,故又稱「坎侯」。儘管如此,也有研究認為,臥箜篌的雛形可追溯至更早的春秋戰國時期,與琴、瑟同源。

古代箜篌並非單一形制,根據其外觀、演奏方式和傳入途徑,可分為三種主要類型,共同構成了其在歷史上的黃金時代:

1. 臥箜篌(Wò Kōnghóu)

臥箜篌被視為中國本土的樂器,其形制似瑟而小。最獨特的特徵是其長方形共鳴箱面板上設有「品位」,與琵琶類似,而非琴瑟的無品。它平放橫彈,盛行於漢至隋唐,被列為「華夏正聲」的代表樂器之一,廣泛應用於《清商樂》中。漢樂府詩《孔雀東南飛》中「十五彈箜篌」所描繪的便是此種樂器。然而,在宋代以後,臥箜篌逐漸失傳,但在朝鮮和日本等地卻得以傳承與演變。朝鮮的玄琴、日本的百濟琴,都與臥箜篌有著深厚的淵源。

2. 豎箜篌(Shù Kōnghóu)

豎箜篌,又名「胡箜篌」,約在東漢靈帝時經由西域(今伊朗等中亞地區)傳入中原。其造型獨特,呈彎曲的弓形,類似於半邊木梳或角形,絲絃則系於敞開的框架上。豎抱於懷中,用雙手拇指和食指從兩面撥彈,因此又稱「擘箜篌」。《隋書音樂志》記載:「今豎頭箜篌之徒,並出自西域,非華夏之樂器。」杜佑《通典》記載:「豎箜篌,胡樂也,漢靈帝好之,體曲而長,二十二絃,抱於懷中,而兩手齊奏,俗謂‘擘箜篌’。」根據史料記載,其弦數不一,從最少的5根到最多的25根都有。豎箜篌在隋唐九部樂中佔據重要地位,常與直項琵琶一同出現在敦煌石窟的壁畫中,可見其在當時的流行程度。

3. 鳳首箜篌(Fèngshǒu Kōnghóu)

鳳首箜篌源於古印度,約在東晉初年隨天竺樂傳入中國。它與豎箜篌形制相近,但最大的特徵是在琴頸頂端雕有鳳凰頭作為裝飾,故得名。晉代曹毗的《箜篌賦》中「龍身鳳形,連翻窈窕」的描繪,生動刻畫了它的華麗外觀。鳳首箜篌在隋唐時期被用於天竺、高昌、高麗等異域樂中,明代以後在中國失傳。值得一提的是,這種樂器至今仍在緬甸流傳,被稱為「桑高」(Saung-gauk),成為研究古代鳳首箜篌的重要活化石。

二、 失傳之謎與現代新生:從宮廷桎梏到科技創新

自唐代以後,箜篌的命運急轉直下,演奏者日益稀少。至明清時期,這種古老的樂器幾乎完全失傳,其身影僅能從殘存的壁畫、浮雕和古籍中窺見。其失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:

首先,宮廷的獨佔與禁錮是主要原因。根據唐代詩人顧況的《李供奉彈箜篌歌》,宮廷中的箜篌技師不被允許向民間傳授技藝,「在外不曾輒教人,內裡聲聲不遣出」。這種壟斷嚴重阻礙了箜篌在民間的普及與發展,使其無法如琵琶、古箏般融入民間生活並自我革新。

其次,形制複雜與學習門檻高。相較於其他彈撥樂器,古代箜篌的製作和演奏技法都更為繁複,不易普及。當其在宮廷失去寵愛後,在民間又缺乏生根發芽的土壤,其衰落也就不可避免。

直到二十世紀,隨著對民族音樂文化的重新重視,箜篌的復興被提上日程。早在1930年代,上海大同樂會的鄭覲文等民族音樂家就曾嘗試仿製箜篌,但因技術限制未能成功。真正的轉捩點發生在1959年,北京樂器研究所開始系統性研究,並在1980年代迎來重大突破。

在文化部、中國音樂家協會等單位的大力支持下,樂器製作家韓其華、張琨、演奏家崔君芝等組成聯合研發小組。他們以古代箜篌的造型為靈感,結合西方豎琴的結構、古箏的共鳴原理和琵琶的音箱設計,創造出嶄新的「現代箜篌」。

現代箜篌的標誌性特徵是其雙排琴絃,琴絃間設有形似琵琶的梨形共鳴箱,並帶有類似古箏的雁柱。這項設計不僅繼承了豎琴的寬廣音域與和聲效果,更巧妙地融入了中國民族樂器的獨特韻味。

三、 現代箜篌的獨特風貌:中西合璧的藝術結晶

現代箜篌的問世,標誌著它已不再是簡單的復刻,而是一種融合了東西方精華的新型樂器。它集多種樂器之長,形成了獨特的演奏技法與音色。以下通過表格,將其與兩種最為人所知的相關樂器——豎琴與古箏進行比較,以凸顯其獨特性:

特性

現代箜篌(Kōnghóu)

西洋豎琴(Harp)

中國古箏(Gǔzhēng)

弦列

雙排同音,共72或88弦

單排弦,47弦

單排弦,21或25弦

音箱

梨形(琵琶形),雙面共鳴

窄梯形或長匣形

長方形,單面共鳴

琴碼/雁柱

雙面雁柱(可移動)

單面雁柱(可移動)

轉調機制

手撥(手控)或腳踏

腳踏踏板

轉調碼,或無轉調功能

演奏手勢

坐姿,雙手從兩側撥彈

坐姿,單手從單側撥彈

坐姿,右手撥彈,左手按弦

演奏技巧

揉、壓、顫、滑音;搖指、輪指;泛音、琶音、和聲

琶音、和絃、泛音、刮奏、制音

揉、按、顫、滑音;搖指;琶音、刮奏

音色特點

清亮、空靈,兼具豎琴的通透與古箏的韻味

清純、柔和、穩定

醇厚、悠遠,富有滄桑感

現代箜篌的雙排弦設計,使其在演奏快速旋律和泛音時更為便捷,並能實現左右手同時演奏旋律與和聲,大大增強了其和聲與複調表現力。而來自古箏的「揉、壓、顫、滑」等獨特技法,賦予了它細膩入微的情感表現,使其在詮釋中國民族樂器時更顯得心應手。

四、 文化傳承與當代新篇:從詩詞意象到藝術舞台

箜篌在歷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文化印記。李賀的詩作《李憑箜篌引》以其「崑山玉碎鳳凰叫,芙蓉泣露香蘭笑」的奇絕意象,將箜篌的音高與音色描繪得如夢似幻,千古流傳。吳偉業的《圓圓曲》中「許將戚里箜篌伎」則暗示了其與宮廷的緊密關係。這些詩詞不僅是文學瑰寶,也成為後世重現箜篌藝術的重要文化線索。

在現代,箜篌的重生不僅僅是樂器形制的恢復,更是文化傳承的接力。大量的現代音樂家為其創作和改編了豐富的曲目,使其重新登上世界舞台。

代表性曲目包括:

獨奏曲:《高山流水》(李煥之改編)、《湘妃竹》(崔君芝)、《漁舟唱晚》(曹正、崔君芝改編)、《月兒高》(瞿春泉、崔君芝改編)等。

重奏曲:箜篌與簫二重奏《清明上河圖》、箜篌與洞簫二重奏《妝台秋思》等。

協奏曲:箜篌與民族樂器隊《汨羅江幻想》(李煥之)、箜篌與合唱、民族樂器隊《箜篌引》(李煥之)、箜篌與弦樂器隊《二泉映月》(陳家駒、張定和改編)等。

這些作品既有對傳統古典曲目的再創作,也有全新探索箜篌表現力的現代作品。演奏家崔君芝被譽為「箜篌國手」,她以其精湛的技藝和不懈的努力,將現代箜篌推向國際舞台,多次在世界豎琴大會上舉行獨奏音樂會,向世界展示了這件獨特的中國樂器。

除了音樂會舞台,箜篌也出現在當代流行文化中,以全新的形象走進大眾視野。在《仙劍奇俠傳四》、《真·三國無雙》、《古劍奇譚二》等熱門遊戲中,它被設定為主角的武器或重要道具,賦予了它神祕而浪漫的色彩。在《錦衣之下》、《折腰》等電視劇中,箜篌的演奏場面也為劇情增添了雅緻的氛圍。這些跨媒介的傳播,讓更多年輕人重新認識並愛上這件古老的樂器。在這種情況下,歌舞伴奏也逐漸開始應用箜篌。

常見問題

1. 箜篌和豎琴有什麼區別?

廣義上,箜篌可被歸為豎琴類樂器。但在現代,兩者有著顯著區別。最直觀的是弦列:現代箜篌為雙排弦,而豎琴為單排弦。這使得箜篌能演奏雙手同時撥奏的旋律與和聲,並能使用揉、壓、顫音等中國特有的技巧,這是豎琴難以做到的。此外,現代箜篌的共鳴箱為梨形,並帶有琴碼,而豎琴則為長匣形且無琴碼。箜篌的琴柱頂端也常有「鳳回首」的裝飾,具有鮮明的中國傳統文化特色。

2. 為什麼古代的箜篌會失傳?

主要有幾個原因:宮廷獨佔: 在唐代,箜篌被視為宮廷專用樂器,嚴禁向民間傳授,阻礙了其普及與發展。製作與演奏複雜: 相較於琵琶和古箏,箜篌的製作成本高昂,演奏技術也更為複雜,不適應當時的民間傳承環境。朝代更迭與文化變遷: 隨著明清時期宮廷音樂制度的改變,箜篌失去了其主要的使用場景,最終逐漸被歷史遺忘。

3. 現代箜篌是用什麼材質製作的?

現代箜篌的共鳴箱通常使用梧桐木或魚鱗松,這與中國的古箏和古琴選材類似,旨在產生富有民族特色的音色。琴絃則多採用尼龍或尼龍纏鋼絲弦,以適應指尖撥彈並產生柔美清澈的音效。整體結構則以木製框架為主,有時會輔以金屬轉調機械。

4. 學習箜篌的難度如何?

學習現代箜篌結合了多種樂器的技巧,因此既有挑戰性也充滿趣味。其指法融合了豎琴、古箏、古琴和琵琶的精髓。對於有其他民族樂器或西洋弦樂器基礎的學習者來說,上手會相對容易。但由於它兼具和聲、複調和民族韻味,要達到精湛的演奏水平仍需要大量的練習與領悟。

5. 現代箜篌有哪些主要的演奏家?

崔君芝被公認為當代最傑出的箜篌演奏家,她不僅是現代箜篌演奏技法的開創者,也是將這件樂器推向國際舞台的先驅。她的著作《箜篌天地》是現代箜篌的重要教材。此外,如陝西省古典樂器隊的劉麗等演奏家,也為箜篌藝術的發展與傳承做出了重要貢獻。

總結

箜篌的歷史是一部跨越千年的文化史詩。它從漢代的宮廷樂器,歷經盛唐的黃金時代,到明清的逐漸失傳,最終在二十世紀的樂器改革浪潮中獲得新生。現代箜篌巧妙地融合了東西方樂器的優勢,既保留了中國傳統音樂的韻味,又具備了適應現代音樂的和聲與復調能力。它的重生,不僅僅是恢復了一件樂器,更是彌補了中國民族樂器大家庭中的一塊空白,為中國音樂文化的發展開闢了新的道路。隨著一代代箜篌人的努力,這件充滿傳奇色彩的樂器,必將在世界音樂舞台上繼續大放光彩,重現其古老而又嶄新的輝煌。

資料來源

箜篌- 維基百科,自由的百科全書

箜篌- 維基百科,自由的百科全書

箜篌_百度百科

相关推荐

热血的格斗游戏有哪些
365bet官方网站

热血的格斗游戏有哪些

📅 08-02 👁️ 7867
【茕茕白兔】的意思及全诗出处和翻译赏析
beat365正版网站唯一官网app

【茕茕白兔】的意思及全诗出处和翻译赏析

📅 09-07 👁️ 1861
苏醒有哪些同人文
365bet官方网站

苏醒有哪些同人文

📅 08-01 👁️ 9643
伉俍的意思
365最专业的数据服务平台

伉俍的意思

📅 08-31 👁️ 9234
十大无反相机排行榜
365bet官方网站

十大无反相机排行榜

📅 07-26 👁️ 1905
国际足联公布数据 巴西世界杯观赛人数历史第二
365最专业的数据服务平台

国际足联公布数据 巴西世界杯观赛人数历史第二

📅 09-02 👁️ 7875
轻松掌握:一招教你快速查看Windows系统中的网卡地址
beat365正版网站唯一官网app

轻松掌握:一招教你快速查看Windows系统中的网卡地址

📅 07-10 👁️ 7950
世界杯竞彩推荐 | 世界杯欧洲杯出线规则不同,波兰全力避免大败
365最专业的数据服务平台

世界杯竞彩推荐 | 世界杯欧洲杯出线规则不同,波兰全力避免大败

📅 08-02 👁️ 2247