加上落后的社会制度与耕作方式,在古代和近代农业没有得到充分发展,发展过程比中原地区要缓慢,导致广东在早期农业社会时就以自然食物(动物和植物)为猎食对象,并且,这样的传统一直延续至今。
因此,广东人食野味的传统深受曾经落后的历史经济条件影响。经济发展后,随着广东人对厨艺的讲究以及对过往饮食习惯的延续,野味在人们的精心烹饪下成为美味。
医学养生民俗
岭南文化作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,对于“传统的东西”保存得较为完整,而这种“传统的东西”中就包含有中国传统的医学文化。
中医讲究阴阳平衡以及食物对人体健康的理疗,认为可以通过人的内力和中草药、补品等来平衡人体健康。广东人劝吃野生动物时,都会说野生动物“补”或者“清火”,又认为野生动物污染少,他们觉得这些都对健康有益。
广东人之所以如此崇尚中医理念,则与当地的气候有关。如前所述,“岭南之地,暑湿所居”,这里高温、潮湿,气候条件恶劣,易传播疾病……过去认为人在这里生活比在其它地方更不容易。
所以土生土长的广东人惯于通过食物和药物的疗法来调节人体健康。
喝养生汤也是其中最有效的一种方式。起初,因为长期身处高温多雨的环境,广东人煲汤主要为祛湿。而今,广东的“祛湿汤”已演变成一系列的养生汤,配合不同季节、不同体质,分多种功效。
如果你在广东生活过一段时间,就会知道他们的汤既不同于南京的鸭血粉丝汤,也异于保定的驴清汤。广式煲汤中有大量药材,各种“老火汤”扑面而来就是一股药味,很多外地人喝不惯。
广式煲汤,内有诸多药材
在其他人看来,一些动植物并不适合作为食物,但在深谙药膳的广东人眼中,“药食同源”,中药与食物没有绝对的分界线。它们只是“药”,是利于败火不替的东西。这种观念一直影响着广东人的饮食习惯,尤以粤菜为甚。这一点认知上的差别使不理解广东饮食的人产生了误解,认为他们吃得怪异、野蛮。
不过值得一提的是,不少人在饮食中盲目推崇的“以形补形”并不是中医内容,反而是人们对中医的最大误会,曲解了中医“以脏养脏”之说。
近海地理位置
谈及广东人的饮食,不少人以“生猛”以蔽之。事实上,他们只是吃得新鲜。对于保质期非常短的食物,自然是越新鲜越好。近海的地理位置为广东人提供了“鲜”的便利。
粤菜注重质和味,口味比较清淡,对于料理的做法很讲究,不添加太多的其它东西,比如辣椒等,以防破坏食材原始的味道。
就像蔬菜,广东人一般叫白灼,就是用开水烫一下,捞上来,加点酱油或者蒜蓉,吃起来还能感受到蔬菜的清新鲜美。
广东饮食文化在农业文化与海洋文化的交融中产生和发展,有着异于大多数地区的口感追求和食材获取条件。他们对食物新鲜度的挑剔与对原汁原味的追求,多少被不理解当地文化的人有所误解。
当地厚待方式
食物象征着社会等级。饮食作为维持人体生理需要和维系群体感情的一种有形文化,在古代显示出鲜明的阶级等级性。
而在现在,这种等级性并未消失,食物和社会关系依然紧密联系,可以从婚宴、节日庆典窥知一二。
过去,生态环境比较好,很多野生动物数量庞大,所以并不那么珍贵。但是时至今日生态遭到破坏,这些曾作为食材的动物要么被保护起来,要么价格高昂。
当很多动物变得珍贵时,十分注重“吃”并且有吃野味传统的的部分广东人便将它们作为显示身份、奢侈消费的载体。可以肯定的是,广东普通人家庭,是不可能随随便便吃得到的。
结语
营养美味、花样繁多、精益求精的粤菜是我国美食文化不可或缺的一大亮点。在历史地理文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下,不少外省人对热爱美食的广东人留下了“什么都吃”的印象。事实上,这是一种误传,也是一种认知偏差。每一种标签的出现都有渊源,但每一个标签都带有偏见的影子。
广东人的饮食与其它省份确实有着显著差异,但不可避免地,部分事实在口口相传的过程中被夸大甚至歪曲。社会上所传言的东西确实可能出现在广式菜肴中,但并不代表每个人广东人都吃,更并不是毫无原则地吃。
-END-
有用就扩散
有用就点在看
来源:财经网综合自新华网、南方网、中国新闻网、南方都市报、
大洋网-信息时报、中奢网、网易杂家、新周刊
编辑:刘西西
审核:曾绮
还没看过?戳图片
分享、在看与点赞,至少我要拥有一个吧!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