四、蒸蒸发热
形容发热如热气上蒸,从内腾达于外。
“蒸蒸者,如热熏蒸,言甚热也。”《注解伤寒论》蒸蒸发热,在《伤寒论》中是属太阳病发汗不解,表邪已罢,胃热转盛,病传阳明之证。如“太阳病三日,发汗不解,蒸蒸发热者,属胃也,调胃承气汤主之”(250条)者是。
五、潮热
犹如潮水定时而至,形容发热有定时增裔的现象。
《伤寒明理论》谓:“潮热,若湖水之潮,其热不失其时者也。一日一发,指时而发者谓之潮热,若日三五发者,即时发热,非潮热也。”
潮热一般属于阳明的里实热证,而不是表热,故柴胡加芒硝汤证说:“潮热者,实也。”(107条)阳明旺于午后甲酉之时,所以日晡的时候,阳明腑证多于此时发热。
若病人此时见到潮热证状,说明阳明里实已成,可用攻下,但若腑实已成,而又未见潮热,为稳妥起见,则宜用小承气汤微和胃气。故论中谓:“......有潮热者,此外欲解,可攻里也......大承气汤主之......其热不潮,未可与承气汤,若腹大满不通者,可与小承气汤,微和胃气,勿令致大泄下。”(213条)便是其例。
不过,亦有发潮热而腑实未成而不用承气汤者,如“阳明病,发潮热,大便溏,小便自可、胸胁满不去者,与小柴胡汤”(232条)是也。另大陷胸汤证“日晡所小有潮热”,(141条)颇似阳明,但阳明实满在腹,本证“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不可近,”为水热互结之里实热证,是又有不同矣。
六、往来寒热
恶寒时不发热,发热时不恶寒,发热恶寒交替出现,即是往来寒热。
往来寒热一般为少阳病所特有,是邪正相争,也就是人体抵抗力与病邪搏斗而产生的反映。
如小柴胡汤证的“伤寒五六日,中风,往来寒热......,”(98条)柴胡桂枝干姜汤证的“......头汗出,往来寒热”(152条)即是。成无己谓:“邪在表在寒,邪在里则热,今邪在半表半里之间,未有定处,故往来寒热。”《注解伤寒论》今人有认为往来寒热与疟疾相同,但亦有持不同意见者,因疟疾寒热,发作有定时,或一天二次,或二天一次,或三天一次。
少阳病的往来寒热,一天发作数次,且无一定时间。实际上,中医治疗疾病,强调辨证论治,无论什么病,只要出现少阳病证,皆可用小柴胡汤治疗,(不必拘泥太过)。
七、微热
是发热之轻微,若有若无之状。
“微热亦属里热,微即幽微之微,隐邃而不大显之义,热微如无之谓也。”《伤寒杂病辨证》但微热不仅单见于里热,亦可见于表热,有表证有里证,有虚寒证亦有实热证。
如“脉浮,小便不利,微热消渴者,五苓散主之。”(71条)即是太阳表邪未罢,表邪随经入府影响膀胱气压邪与水结而成蓄水已成之证,小柴胡汤证的“身有微热”,(98条)亦与表证不解有关,它如大承气汤证的“时有微热,喘冒不能卧。”(244条)“大使难,身微热”,(254条)则属阳明内结邪热涂伏于内的里实热证。“身有微热,下利清谷,”(365条)“呕而脉弱,小便复利,身有微热,”(376条)则属里阳虚衰,阴盛格阳的四逆汤证。
至于“下利,有微热而渴,”(359条)“下利脉数,有微热汗出,”(360条)则是少阴阳虚、阴寒下利后的阳气来复之象。
八、真热假寒
是阳证似阴的一种证状。
病本属热证,因热到极点,出现手足冷、脉细等假寒证状。病人虽恶寒但不欲差衣被,手足冰冷但胸腹灼热,并可见口渴、咽干、舌苔黄干,小便黄等证。
如所谓“身大寒,反不欲近衣者,寒在皮肤,热在骨髓也”(11条)是。又如“里有热”“脉滑而厥者”(350条)的阳明病之白虎汤证,由于热邪深伏于里,阳气被郁不能布达四肢,出现手足厥冷的情况,即是真热假寒的典型表现。
九、真寒假热
是阴证似阳的一种证状,病本属寒证、因寒到极点,出现身热,面赤,口渴等假热现象。
但病人虽身热,却喜用衣被覆盖、口渴而不欲饮水。如所谓“病人身大热,反欲得近衣者,热在皮肤,寒在骨髓”(11条)是也。
又如少阴病中之通脉四逆汤证,(317条)由于阴寒凝滞于内,虚阳浮越于外,形成阴阳格拒,既见下利清谷,手足厥逆,脉微欲绝的阳衰阴盛之证,又见身反不恶寒,其人面色赤。
或咽痛的虚阳浮越之状,就是真寒假热在临床上的反映。
按:
根据发热的不同类型,说明了其临床表现及辨证情况,但尚不能以偏概全。
从发热的辨证角皮出发,还需要提及的是仲景谓病有发热恶寒发于阳,无热恶寒发于阴的问题,很多注家将此作为辨别全书阴阳两大证型的总纲来看待。
如钱潢说:“此节提纲声契领,统论阴阳,当冠于六经之首。”
《伤寒溯源集》我们认为是有一定道理的。因为病邪侵入人体,邪在三阳,正盛邪实,正邪斗争激烈,发热恶寒是其常见证候,如太阳病之发热恶寒,少阳病之往来寒热,阳阴病之但热不寒等。
故发热恶寒多属阳证。病入三阴,人体抵抗力较弱,邪正斗争不明显,多表现无热恶寒、故谓无热恶寒发于阴。
但证之临床,也有例外的证候,如太阳病初起?也有一个“或已发热,或未发热”(3条)的短暂的不发热阶段、不可谓其不发热就是病发于阴。
三阴病中,发热虽然少见、但还是可见发热。如“太阴病,脉浮而缓,手足自温者、系在太阴......。”(278条)所谓温,具有微热之义,而非温和之温。
盖太阴阳虚,又兼表邪,阳气不能充分起而外应,故不见发热,但较少阴厥阴之病正气犹实,故惟于所主四肢之部反映为手足温,即“微热”的感觉。
少阴病兼表,亦有发热,如“少阴病,始得之,反发热,脉沉者,......”(301条)以脉沉属少阴、反发热(无汗)为表不解,表里同病,阴阳互见,非单纯阳证可比。
病在厥阴,厥热胜复、热证亦属多见,然虽有发热,其仍属阴证,亦断不可以病有发热恶寒发于阳而论。
说明学习《伤寒论》,须前后合看,既知其常,又通其变、细心审辨,才不会犯诊断不明的错误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